一、学生培养
学科教学专业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骨干教师为目标。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通过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
1. 构建“三维一体”卓越教师培养体系,有效落地职前职后进阶贯通培养。
构建“基础-综合-创新”的“三维一体”卓越教师培养体系,利用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设计,从教师素养、教学研究、卓越发展三个层次有效促进专业硕士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进阶式发展。
学院依托研究生教育实习基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实施到位。教师教育学院与黑龙江省内外重点中学建立实习基地21个,其中国家级联合培养基地1个、校级联合培养基地15个。其中外省市实习基地7个。学院有校内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47人,校外导师360人,其中包括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省市教研员、名校校长、专业主任等,构建形成了校内外“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的有效体系。
专业培养从职前养成指向职后发展;重构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将师德规范、教育情怀、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作为学生职前养成设计的重点,将班级管理、综合育人、教学反思、沟通能力作为职后发展设计的重点,实现“职前职后进阶式发展”有效落地。
2. 对接服务龙江学科基础教育,通过“双向互动”机制,实现共赢发展。
学院邀请省内顶尖基础教育专家指导专业发展和培养。各专业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省内领军地位,构建“双向互动”机制,与基础教育管理、教学单位广泛合作;基于校外导师资源,通过“请进来”,实施“名师进校园工程”以名师报告会、名师工作坊、高端备课等形式,深入落实“一践行、三学会”;通过“走出去”,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和需求。研究生导师会将与基础教育合作形成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指导教学实践、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专业培养理念、体系、方法,实现共赢发展。
3.构建研究生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实践培养效能
专业遵循“一体、三层、六维”的设计原则,构建了“4(阶段)+6(环节)”实践教学模式,顶岗实习率100%。
“一体”: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能力”为主体目标。将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前沿问题及时引入,与经典学科教育教学理论有机结合,突出“研究实践型”卓越教师培养。
“三层”:以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为实践研究能力培养的基点;以教育见习、研习(含微格教学、实验教学实习)为实践研究能力的要点;以教育实习为教育实践实施能力的落点;构建结构科学、逻辑合理的内生性培养课程体系。
“六维”:构建“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目标与体系有效设计”、“教学实施能力:高效教学实施与一体化指导”、“教学评价能力:多元教育教学评价与学科生涯指导”、“教学研究能力:多向教育教学研究与研究共同体的组织实施”、“实验教学能力:学科实验新技术与综合实验设计与实施能力”、“教学基本功与教学资源利用能力:教学基本功与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能力”为要素的培养架构体系,突出学科教育专业特色,体现卓越教师培养2.0的基本旨趣。
“4阶段”是指实训提升阶段、教育见习阶段、教育实习阶段、教育研习阶段,并根据三学年六学期进行逐级落实。
“6环节”是指(1)在实训提升阶段提升学生的从教技能的整体水平;(2)在教育见习阶段全方位、多角度深度理解中学学科教学;(3)在教育实习阶段实习1~4周,明确顶岗实习任务,确定实习计划;(4)在教育实习5~16周,完成教学、教研、班级管理等实习任务;(5)在教育实习阶段实习17~20周实习,组织实习汇报课和专硕教学技能大赛,固化实习成果;(6)在教育研习阶段,结合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开展教育专题研究并形成学业(学术小论文)和学位(学位大论文)成果。
二、设施保障
5163银河主站线路检测现有微格教室、智慧教室、录播室和远程同步课堂标准化教室20个。有研究生活动室、图书室、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室、心理咨询室、研究生创新教室8个,数字化实验室2个,并拥有手持技术、现代数字采编系统等现代化实验、教学设备,为学生培养提供了有力地保障。
学院打造教学技能竞赛品牌,营造激励竞争氛围。学院积极承办和参与全国各级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实施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些活动有效的推动了学生的技能训,提升了学生的从教能力。学院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在全国各类师范生教学大赛中获奖。
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就业发展越来越好,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以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技能过硬、创新能力强、工作态度勤奋务实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多年来,学院研究生一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立足新发展阶段,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教师教育出特色”办学思路,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学院内涵发展,为加快建设“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创新型高水平学院”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