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110)
一、专业领域简介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而设置的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也称职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性学位而言的学位类型,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相应的学术性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我国于1996年设立该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设领域之一,我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该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本领域主要培养基础教育的地理课教学及其地理教学管理工作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科研和指导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共有硕士生指导教师10人:包括校内指导教师2人、校外指导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高级研究员1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人。
建立了稳定的教育见习、实习基地,能够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稳定的场所。通过校内理论指导与校外基地实践结合教学、相互促进的方式,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与实际应用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能熟练掌据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教学技能,掌握一定科研方法,并能解决中学地理教学实际问题的,面向基础教育教学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学科教学(地理)方向教育硕士,着重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地理学科理论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实践研究能力及专业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地理基础教育教学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工作积极进取,教学勇于创新。
2.能较好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地理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理论素养高,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方法。
3.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胜任基础教育地理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地理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创造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的能力。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了解本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
6.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2年,学生在校学习期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达到40学分。
四、培养方式
全日制研究生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课程学习一般应在一年内完成,专业实践一般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并实施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导师组做好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与实施,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等部分组成。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23学分,包括公共学位课13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程不低于7学分;专业实践不少于8学分;创新能力2学分,总学分达到40学分。
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公共学位课 |
026ZX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40 |
2 |
1 |
开卷 |
|
026ZX002 |
外国语(英语) |
54 |
3 |
1 |
闭卷 |
根据入学 考试科目 进行选择 |
026ZX003 |
外国语(俄语) |
54 |
3 |
1 |
闭卷 |
026ZX004 |
外国语(日语) |
54 |
3 |
1 |
闭卷 |
026ZX005 |
教育学原理 |
36 |
2 |
1 |
论文 |
|
026ZX006 |
课程与教学论 |
36 |
2 |
1 |
论文 |
|
026ZX007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36 |
2 |
2 |
论文 |
|
026ZX008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36 |
2 |
2 |
论文 |
|
专业必修课 |
023ZX141 |
地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
54 |
3 |
1 |
考试 |
|
023ZX142 |
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54 |
3 |
1 |
考试 |
案例教学课程 |
023ZX143 |
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
36 |
2 |
2 |
考查 |
|
023ZX144 |
地理学基础与前沿专题 |
36 |
2 |
1 |
考查 |
|
选修课 |
公共必选课 |
026ZX401 |
科学道德(就业指导) |
18 |
1 |
1 |
考查 |
必选 |
026ZX4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20 |
1 |
1 |
考查 |
必选,不占选修课学分 |
026ZX011 |
社会统计软件应用 |
36 |
2 |
1 |
考查 |
|
专业选修课 |
023ZX341 |
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
36 |
2 |
2 |
考查 |
|
023ZX342 |
地理教育科研指导 |
36 |
2 |
2 |
考查 |
|
023ZX343 |
地理教学艺术论专题 |
18 |
1 |
2 |
考查 |
行业专家开设课程 |
023ZX344 |
地理考试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
023ZX345 |
地理教育行业发展前沿讲座 |
18 |
1 |
1-3 |
考查 |
|
023ZX346 |
地理学思想史 |
36 |
2 |
2 |
考查 |
|
023ZX347 |
地理多媒体教学技术 |
18 |
1 |
2 |
考查 |
|
023ZX348 |
地理数字星球系统教学研究与实践 |
18 |
1 |
2 |
考查 |
|
023ZX349 |
中学地理教学微格训练 |
36 |
2 |
2 |
考查 |
|
补修课 |
023ZX541 |
教育学 |
|
0 |
2 |
考试 |
非师范类 必修 |
023ZX542 |
心理学 |
|
0 |
2 |
考试 |
023ZX543 |
地理教学论 |
|
0 |
|
考试 |
023ZX544 |
自然地理学 |
|
0 |
|
考试 |
跨专业 必修 |
023ZX545 |
人文地理学 |
|
0 |
|
考试 |
专业实践 |
023ZX771 |
教育实习 |
|
6 |
3 |
考查 |
|
023ZX772 |
教育见习 |
|
1 |
1〜2 |
考查 |
|
023ZX773 |
微格教学 |
|
1 |
2 |
考查 |
|
创新能力 |
023ZX871 |
创新能力 |
|
2 |
|
|
详情见创新能力细则及考核标准。 |
总学分 |
达到40学分 |
注:参加地理教育行业发展前沿讲座3次,并撰写学习报告,可记1学分。
‚专业实践内容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
2.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课程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微格教学、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教学方式;专业实践为进入中学听课见习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采取分段实践和集中实践的方式,分段实践后及时总结、研讨;集中实践主要是在实习学校听课、助教、顶岗实习等,全方位的体验教师职业。校内导师是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并在中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2)课程考核
公共学位课和社会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考核,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学院组织考核,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补修课程,主要采用考试形式进行考核(补修课要求参加补修的学生和本科生一起上课和考试);公共必选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主要采用考查形式(如调研报告、论文、设计、读书笔记、研究汇报、制作课件、模拟授课等)进行考核;专业实践的考核包括校外导师的考核成绩、实习材料的考核和汇报课的成绩。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一般在学生入学后第二学期的期末进行,主要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考核,并听取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由学科组负责人或导师组召集3至5名相关学科专家(其中应含2名以上相关专业实践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中期考核成绩,评定等级为及格及以上者方为考核合格;不及格者为不合格。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进入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撰写阶段。
六、专业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段实践和集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学见习、教育实习等环节。其中教学见习主要在第1、2学期进行,形式为听课见习、教育调研等;教育实习在第3学期进行,开展听课、助教、教学设计、试教、顶岗授课等活动。教育实习结束后,由校内外导师组成考核组,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统一的综合考核。共计8学分。
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强调学生在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反思实践、参与研讨,从而在研究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
(1)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创新计划。
(2)专业课程渗透创新内容:理论课程多为学生提供可研究的问题视角,培养问题意识;实践课程引领学生去发现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3)导师结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至少写一篇学术论文,至少做一次研讨汇报。
(4)加强学术交流:请专家进课堂作学术讲座;带领学生参加校外学术交流活动。
(5)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或参与校内外的学科教育科研项目和创新基金项目,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活动。
(6)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基地课程改革实践项目研究。
2.创新能力的考核
学科导师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考评,考核情况记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环节考核表》。该项内容作为必修环节,计2学分,不可用课程学分代替。
学生在读期间,完成下列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2学分。
(1)在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1篇。
(2)参加本专业领域国家级教学技能比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
(3)参加本专业领域重要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并被收录。
(4)在读期间到贫困地区支教,累计达1个月以上。
(5)在读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做公办学校兼职教师,累计三个月以上。
学生在读期间,完成下列项目中一项,即可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1学分:
(1)参加校级教学技能比赛并获得二等奖以上。
(2)参加学院教学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3)经校内外导师评定为优秀的具有原创性的调研报告或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研究与写作,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学习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反映。全日制教育硕士入学后,确定指导教师,在修完规定的课程并修满学分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原则上要求在1年内完成。
第二学期期末,成立导师组并负责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指导工作。学生的专业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般包括选论文选题与文献查阅、制定个人研究计划、撰写论文开题报告、研究实施与数据收集、论文写作与修改等环节。论文完成过程须经导师(组)三次正式审查环节:开题报告审查、中期完成情况、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1.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拟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学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2.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具体内容应包括:文献综述、论文框架、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基础等。开题报告审查应于第二学期末完成。开题报告在专家组审核通过后方可正式实施。
3.论文写作: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2万字。
4.论文评阅
申请教育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每篇至少通过两位与论文涉及学科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基础教育领域专家。评审为双匿名评审,即对评阅人隐匿论文作者及其导师的信息,同时对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匿评阅人的信息。
5.答辩及学位申请:学位论文通过评阅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主席由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出是否建议授予教育硕士学位的决议。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3ZX141 课程名称:地理课程与教材分析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1
主要内容:
《地理课程与教材分析》是高等师范院校或地理院系一门很重要的必修课程,在地理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为引领,以培养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的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中学地理课程、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展开,尤其注重理论学习与案例研究相结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和研究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课程开发、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管理的模式或策略,掌握课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本课程学习,依据地理课程标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系统分析教材,细致入微的对中学地理教材进行分析,熟练掌握高中地理教材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准确把握不同版本教材的异同。
案例名称及适用的教学内容:
|
案例名称 |
适用的教学内容 |
1 |
《中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比较与思考》 |
深度解读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
2 |
《地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重组和开发》 |
课程资源的重组和开发 |
3 |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的教材分析》 |
地理教材的宏观分析 |
4 |
《“地球的结构”的教材分析》 |
地理教材的微观分析 |
5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的分析 |
6 |
《“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教学片断》 |
教学内容的分析 |
7 |
《中美高中地理教材“地理实践力”的比较》 |
教材的比较研究 |
参考书目:
1.薛金星:《中学教材全解(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胡雄金:《新课标教材完全解读》,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
3.周海瑛等:《中学地理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案例》,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陈澄、林培英:《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高等教育出版,2012年版
6.李家清、陈实:《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课程编号:023ZX142 课程名称: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1
主要内容:
在了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一般教育理论的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将一般教育理论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主要介绍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灵活、独立设计教学方案,完成教学任务,正确分析和评定教学效果,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从而更好的提高教学准备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案例名称及适用的教学内容:
|
案例名称 |
适用的教学内容 |
1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教学目标”的设计 |
2 |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
板图板画设计 |
3 |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
多媒体课件设计 |
4 |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
“情境创设策略”的学习 |
5 |
《水循环和洋流》 |
“探究学习策略”的学习 |
6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
“合作学习策略”的学习 |
7 |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
“思维导图策略”的学习 |
8 |
《地球的运动》 |
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教学设计 |
9 |
《地壳的物质循环》 |
“微课”的设计 |
10 |
《地球表面形态》 |
“说课”的设计 |
参考书目:
1.常华峰:《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设计》,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夏志芳、张继红:《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陈澄:《地理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夏志芳等:《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编号:023ZX143 课程名称: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此课程是从中学地理教育目标和实际出发,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程的实施,详细介绍出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着重探索和总结地理教学主要考核方法的特点、命题原则、主要测量与评价指标、考核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近年地理高考命题的特色、“综合能力测试”与地理考试等,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中学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并且结合一线教师真实的教学和评价案例,在教学中有效的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的运用于实践,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中学地理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书目:
1.陈澄:《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张敏强:《教育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测量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金娣、王刚:《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朱德全:《教育测量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7.黄光扬:《教育统计与测量评价新编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胡中锋:《教育评价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课程编号:023ZX144课程名称:地理学基础与前沿专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地理科学领域中最新研究成果,目的使学生掌握前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和研究方法。
参考书目:
1.《地理学报》,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办
2.《地理科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
课程编号:023ZX341 课程名称:地理学习理论与方法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在介绍主要的学习理论和流派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进行地理学科知识学习的规律和条件,过程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在学习时,头脑中是怎样进行信息加工的,为了达成结果需要怎样的条件,用什么方法可以促进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参考书目:
1.郭顺清:《现代学习理论与技术》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
2.焦秋生:《地理教育心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3.李家清:《原理·方法与案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科学出版社,2015年
课程编号:023ZX342 课程名称:地理教育科研指导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地理教育科研理论,包括科研前准备工作、科研过程与具体方法等。使学生明确地理教育科研目标,了解科研过程与方法,并能够独立完成地理教育科研。
参考书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2.顾志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3.付忠国:《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地理教师的新要求》,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
4.王静爱:《区域地理论丛-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人才培养专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5.华国栋:《教育科研方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课程编号:023ZX343 课程名称:地理教学艺术论专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主要内容:
本课程对地理教学艺术与学生的学习,地理教学艺术与教学模式,地理教学艺术与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艺术与课堂教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教学艺术修养,更好的为地理教学服务,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书目:
1.孔祥发:《地理教学艺术论》,学苑出版社,2001年
2.刁传芳:《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艺术》,中学地理教育研究丛书,1992,
课程编号:023ZX344 课程名称:地理考试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分析地理学科的考试目标,对地理学科考试内容、考试能力要求进行解读,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地理考试所涉及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以便更好的指导和应对地理考试。
参考书目:
1.陆静:《地理教育考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段玉山:《高中地理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雷新勇:《考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解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张雨强、冯翠典:《开放题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崔允廓、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课程编号:023ZX345 课程名称:地理教育行业发展前沿讲座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主要内容:
概要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等相关文件的精神,主要介绍基础教育教学前沿问题,如课程改革实施现状、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结构、内容等;对具体学科新课程进行研究,以形成并提升执行新课程的能力。
参考书目:
1.王民:《地理比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3.顾明远主编:《中、美、加、英四国基础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5.卫建国,杨晓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张进宝主编:《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课程编号:023ZX346 课程名称:地理学思想史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理学和地理学思想。包括地理学的对象与性质、地理学的概念与思想争论聚集、地理学的构架与关联、地理学的方法论与研究方法、地理学思想的特质;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评述哲学和科学发展对地理学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对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的演变进行评述;基于地理学研究的“主题”,评述主要的地理学思想、观念、要义及其发展过程。
参考书目:
1.王爱民,《地理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Bill Wyckoff、 蔡运龙, 《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3.郑昭佩:《地理学思想史》,科学出版社,2008年
4.保罗·克拉瓦尔《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5.涂光帜:《地学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
课程编号:023ZX347 课程名称:地理多媒体教学技术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主要内容:
介绍中学地理课件制作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课件制作与应用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多媒体素材采集与编辑。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独立制作和运用地理教学多媒体课件。
参考书目:
1.马九克:《PowerPoint2003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庄天宝,王德伟:《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3.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课程编号:023ZX348 课程名称:地理数字星球系统教学研究与实践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18/1/2
主要内容:
课程主要介绍地理数字星球系统、地理教学模型系统、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等的组成与功能,要求学生能够在熟悉以上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基础上,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资源库建设、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和探究活动设计。
参考书目:
1.北斗启星网络地理社区http://www.labedu.net/
2.中教启星地理教学研讨QQ群:412178068
课程编号:023ZX349 课程名称:中学地理教学微格训练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微格教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产生与发展、教学技能分类、基本教学技能、综合教学技能、教学设计、实施方法(实施方法、教案的编写、训练实践、反馈与评价方法等)以及微格教学系统设备的设计与应用。为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能并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理论学习要与观摩、微格训练密切同步配合。
参考书目:
1.刘恭祥:《地理微格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孙家镇:《中学地理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99
5.周立云:《中学地理微格教学课程》,微格教学课程系列,1999
6.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