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107)
一、专业领域简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学科教学(生物)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设领域之一,该领域主要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生物教师。我校于2011年开始招收该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本专业领域在培养教育硕士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小组研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实践教学中通过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同时,采取双导师制,即在校内与实践单位分别聘任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
本专业领域现有校内指导教师5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校外指导教师5名,其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哈尔滨市未来教育家1人。近年来,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在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生物教学论课程获省级精品课;带领本科生参加国家级教学技能大赛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建设了能够满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与研究需要的生物实验室;与哈尔滨第三中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知名中学建立了稳定的教育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场所。在本专业领域团队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生物课程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职业操守,遵纪守法。
2.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生物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能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理论知识解决生物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4.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熟练运用生物学教学必备的各种技能、策略和资源,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开展生物学教学工作。
5.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和具备开展教学科研的基本能力。
6.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三、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2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总学分达到40学分。
四、培养方式
1.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课程学习一般应在一年内完成,专业实践一般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
2.课程学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本领域在培养教育硕士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小组研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实践注重双导师的引领。本领域在培养教育硕士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专业实践方式,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践等,尽可能的由双导师共同确定目标、布置任务,并结合论文题目开展教学研究,真正实现专业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
4.学位论文注重实践导向。本领域在培养教育硕士过程中论文选题来源于当前生物教学实践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研究的各个环节重视发挥实践导师的作用,研究数据来源于生物一线课堂并得到实践导师的支持与指导,以确保学位论文研究符合专业学位的实践性特点和培养目标。
5.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并实施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校内导师是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参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审查和研究实施。导师组协助双导师做好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与实施,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研究。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五部分组成。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23学分,包括公共学位课13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程不低于7学分;专业实践不少于8学分;创新能力2学分,总学分达到40学分。
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公共学位课 |
026ZX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 |
40 |
2 |
1 |
开卷 |
|
026ZX002 |
外国语(英语) |
54 |
3 |
1 |
闭卷 |
|
026ZX003 |
外国语(俄语) |
54 |
3 |
1 |
闭卷 |
|
026ZX004 |
外国语(日语) |
54 |
3 |
1 |
闭卷 |
|
026ZX005 |
教育学原理 |
36 |
2 |
1 |
论文 |
|
026ZX006 |
课程与教学论 |
36 |
2 |
1 |
论文 |
|
026ZX007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36 |
2 |
2 |
论文 |
|
026ZX008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36 |
2 |
2 |
论文 |
|
专 业 必 修 课 |
023ZX101 |
生物课程与教材分析 |
54 |
3 |
1 |
考试 |
案例 教学 课程 |
023ZX102 |
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54 |
3 |
2 |
考试 |
案例 教学 课程 |
023ZX103 |
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 |
36 |
2 |
1 |
考查 |
|
023ZX104 |
生物学基础与前沿专题 |
36 |
2 |
2 |
考查 |
|
选修课 |
公共必选课 |
026ZX402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20 |
1 |
|
|
不占 选修课 学分 |
026ZX401 |
科学道德(就业指导) |
18 |
1 |
|
|
|
026ZX011 |
社会统计软件应用 |
36 |
2 |
1 |
考查 |
|
专业选修课 |
023ZX301 |
生物教育行业发展前沿讲座 |
18 |
1 |
1〜3 |
考查 |
|
023ZX302 |
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
36 |
2 |
1 |
考查 |
|
023ZX303 |
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
023ZX304 |
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专题 |
18 |
1 |
2 |
考查 |
行业 专家开设课程 |
023ZX305 |
生物学习理论与方法 |
36 |
2 |
1 |
考查 |
|
023ZX306 |
生物教育科研指导 |
18 |
1 |
2 |
考查 |
|
023ZX307 |
生命科学发展史 |
36 |
2 |
1 |
考查 |
|
023ZX308 |
中学生物解题研究 |
36 |
2 |
2 |
考查 |
|
023ZX309 |
中学生物实验创新研究 |
18 |
1 |
1 |
考查 |
|
023ZX310 |
生物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 |
36 |
2 |
2 |
考查 |
|
023ZX311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
36 |
2 |
1 |
考查 |
|
补修课 |
023ZX501 |
教育学 |
|
0 |
|
考试 |
非师范类必修 |
023ZX502 |
心理学 |
|
0 |
|
考试 |
023ZX503 |
生物教学论 |
|
0 |
|
考试 |
023ZX504 |
细胞生物学 |
|
0 |
|
考试 |
跨专业 |
023ZX505 |
生物化学 |
|
0 |
|
考试 |
专业实践 |
023ZX751 |
教育实习 |
|
6 |
3 |
考查 |
|
023ZX752 |
教育见习 |
|
1 |
1〜2 |
考查 |
023ZX753 |
实验教学实习 |
|
1 |
2 |
考查 |
创新能力 |
023ZX851 |
创新能力 |
|
2 |
|
|
详情见创新能力细则及考核标准。 |
总学分 |
达到40学分 |
注:参加生物教育行业发展前沿讲座3次,并撰写学习报告,可记1学分。
2.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课程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专业实践重视与知名中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采取教育见习、实验教学实习、教育实习等方式,全方位的体验教师职业。校内导师是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并在中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2)课程考核: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得学分。公共学位课和社会统计软件应用课程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学院组织考试,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如无特殊原因,考试均为闭卷;考查提倡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反思报告等形式,即以课程论文的考核形式加强对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依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参与式教学、小组研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过程中的表现,即进行过程性评价。补修课要求参加补修的学生和本科生一起听课和考试。专业实践须达到规定时间及相应评定等级方为合格。
(3)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一般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的期末进行。学科组负责人召集3至5名相关学科专家(其中应含2名以上相关专业实践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考核,并听取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考核组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中期考核成绩,评定等级为及格及以上者方为考核合格;不及格者为不合格。中期考核合格者方能进入撰写论文和教育实习阶段。
六、专业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主要采取教育见习、本科实验教学、教育实习的方式。教育见习在第一学年课程学习的适当时机进行,形式为听课见习、课例分析、教育调研等;本科实验教学在第2学期进行;教育实习于第3学期在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不少于半学年,开展听课、助教、教学设计、试教、课堂教学、教育调查、班级与课堂管理等实践活动,其中教学实习不少于十周。
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强调学生在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能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反思实践,参与研讨。学生在研究问题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
(1)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创新计划。
(2)设置创新课程: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如:《中学生物实验创新研究》。
(3)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课程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课堂参与、小组研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合作、讨论、实践、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4)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和教学比赛。
(5)加强校内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校内通过《中学生物实验创新研究》课程引导学生利用“中学生物教法实验室”这一实践基地,进行中学生物实验创新的研究和实践;校外加强和实践基地实践指导教师的联系,一方面校内外导师可以合作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学生在校外基地实践的过程中,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可以独立进行生物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
(6)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崇尚科学、平等、自由、宽容的学术氛围;做到请进来--请专家讲座等,走出去--带领学生参加学术会议或者到实习基地去学习交流等。
2.创新能力的考核
导师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考评,考核情况计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环节考核表》。该项内容作为必修环节,计2学分,不可用课程学分代替。
学生在读期间,完成下列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2学分。
(1)在本专业领域国内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1篇学术论文。
(2)参加本专业领域国家级教学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及以上奖励。
(3)在读期间去贫困山区支教达1个月以上。
(4)在读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到公办学校承担学校教学任务达三个月。
(5)参加本学科领域重要的会议,提交论文并被收录。
学生在读期间,完成下列项目中一项,即可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1学分。
(1)参加校级教学技能比赛并获得二等奖及以上奖励。
(2)参加学院教学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3)经校内外导师评定为优秀的具有原创性的调研报告或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
八、学位论文
1.个人研究计划: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拟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中学生物教育教学的实际和生物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在个人研究计划基础上,第二学期末进行论文开题报告撰写与论证。成立导师组负责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通过开题报告答辩,才能进行论文写作。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写作: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原则上,全日制教育硕士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的正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硕士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必须通过论文检测,符合学校答辩要求后,经校内、外导师的签字认可后方能申请进行论文外审。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对论文进行匿名外审,通过审核后方可申请答辩。每篇至少通过两位与论文学科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至少有一名为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人员。评审为双匿名评审,即对评阅人隐匿论文作者及其导师的信息,同时对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匿评阅人的信息。
5.答辩及学位申请:学位论文通过评阅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并采取导师回避制,主席由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出是否建议授予教育硕士学位的决议。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3ZX101 课程名称:生物课程与教材分析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1/54/3
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学习和研究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课程开发、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管理的模式或策略,掌握课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本课程学习,依据生物课程标准、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系统分析教材,细致入微的对中学生物教材进行分析,熟练掌握高中生物教材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准确把握五个版本教材的异同。案例名称及适用的教学内容:
|
案例名称 |
适用的教学内容 |
1 |
《中美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比较与思考》 |
深度解读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
2 |
《对一个转学生的评价》 |
多元化评价方式 |
3 |
《生物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重组和开发》 |
课程资源的重组和开发 |
4 |
《“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材分析》 |
生物教材的宏观分析 |
5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的教材分析》 |
生物教材的微观分析 |
6 |
《“人的性别遗传”的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的分析 |
7 |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片断》 |
教学内容的分析 |
8 |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生态学”部分的比较》 |
教材的比较研究 |
参考书目:
1.余自强:《生物课程论》,教育出版社,2006年
2.燕 艳:《中学生物学教材分析》,科学出版社,2009年
3.五个版本高中生物教材
课程编号:023ZX102 课程名称: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2/54/3
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够对生物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优化与评价,尽可能做到对新手教师进行有效的示范,落到提高教学能力这一基本点上。主要内容包括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评价,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研究。
案例名称及适用的教学内容:
|
案例名称 |
适用的教学内容 |
1 |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
“教学目标”的设计 |
2 |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
3 |
《细胞的增殖》 |
多媒体课件设计、板画设计 |
4 |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概念教学”的设计 |
5 |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
“情境创设策略”的学习 |
6 |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
“探究性学习策略”的学习 |
7 |
《细胞的增殖》 |
“合作学习策略”的学习 |
8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概念图策略”的学习 |
9 |
《酶为生活添姿彩》 |
“STS教学策略”的学习 |
10 |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
“探究实验”的教学设计 |
11 |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
“微课”的设计 |
12 |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说课》 |
“说课”的设计 |
参考书目:
1.王永胜:《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孙敏、霍静:《中学生物新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崔鸿、李娟:《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
课程编号:023ZX103 课程名称:生物教育测量与评价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1/36/2
主要内容: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中学生物学教育测量的基本理论,着重学习中学生物学试题的编制方法以及如何对试题和试卷进行分析,并对历年生物学高考试题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学习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概述了生物学教学评价的概念,并介绍了对生物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习心理活动进行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测量学的基本理论,中学生物学教学评价。
参考书目:
1.项伯衡:《生物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2.张敏强:《教育测量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3.胡中峰:《教育测量与评价》,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课程编号:023ZX104 课程名称:生物学基础与前沿专题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2/36/2
主要内容:
以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前沿生物科学内容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等为切入点,介绍其原理与发展,分析生物学的新进展、新成果,生物学的热点,全面了解生物学前沿技术及其应用,同时培养学生从科技文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参考书目:
1.高崇明:《生命科学导论(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2.吴庆余:《生命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高中生物教材
课程编号:023ZX302 课程名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1/36/2
主要内容:
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重点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方面的改革,对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基础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参考书目:
1.于向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
2.周兴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课程编号:023ZX303 课程名称: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研究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2/36/2
主要内容:
了解我国建国以来,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的脉络;帮助学生把握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并加以实施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
参考书目:
3.和中学生物教学改革相关的高质量的硕博论文
4.期刊:《生物学教学》等
5.叶佩珉:《生物课程教材改革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刘恩山,方红峰,郑春和:《生物教学研究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课程编号:023ZX304 课程名称: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专题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2/18/1
主要内容:
本课程探讨了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解读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哪些教学智慧、哪些管理智慧、哪些人格魅力,以及怎样通过行动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参考书目:
1.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周南照:《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课程编号:023ZX305 课程名称:生物学习理论与方法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1/36/2
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与生物学教学有关的现代学习理论与方法,探索生物学的学习过程,明确生物教学学习指导的重要意义与根本问题,从而能够自觉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参考书目:
1.钟山:《图解中国学生学习方法全书:高中生物》,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
2.(美)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丹)伊例雷斯著,孙玫璐译:《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
课程编号:023ZX306 课程名称:生物教育科研指导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2/18/1
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生物教育研究的方法、文献查阅、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具备一定的文献处理和研究论文写作能力。课程内容包括生物教育研究方法;生物教育文献的搜集与处理;生物教育论文写作。
参考书目:
6.和本领域相关的高质量的硕博论文
7.期刊:《生物学教学》等
8.胡继飞,陈学梅:《生物教育科研概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刘恩山:《生物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课程编号:023ZX307 课程名称:生命科学发展史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1/36/2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重要学科、重要发现和重要人物及其当时自然和社会背景,重点学习这个过程中科学思维所起的重要作用。本课程的开设对克服目前生命科学教学偏重于介绍知识本身,忽视知识的来源、产生和发展,忽视其中思维方式变化和发展等缺点将有重要作用。它将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生命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书目:
1.姚敦义:《生命科学发展史》,济南出版社,2005年
2.(美)玛格纳著,刘学礼等译:《生命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2013年
课程编号:023ZX308 课程名称:中学生物解题研究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2/36/2
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训练学生生物解题方法的综合能力。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式、原则、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以此提高学生把握高考解题的综合能力。内容包括:生物解题的基本方法;高考典型性题型研究分析;各年高考命题规律;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高考解题的方法论体系。
参考文献:
历年高考试题
课程编号:023ZX309 课程名称:中学生物实验创新研究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1/18/1
主要内容:
本课程通过典型实验的剖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内容,正确分析和评定实验结果,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学生物学实验的创新和探索。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基本实验方法,对中学生物学实验改进和创新的研究。
参考书目:
1.王重力,杨福德:《生物实验教学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张德永,于远联:《中学生物学实验大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
3.刘艳红:《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
课程编号:023ZX310 课程名称:生物活动课程设计与实践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2/36/2
主要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根据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开发生物活动课程的内容,制定活动课程的目标,设计活动课程的过程并实施,侧重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将理论阐释、案例剖析和亲身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书目:
1.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禹明:《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活动设计案例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3.周初霞:《高中生物实验拓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课程编号:023ZX311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 1/36/2
主要内容:
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突出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学概论、教学媒体、信息化教学设计、文本与图形图像资源的获取与处理、音频与视频资源的获取与处理、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基础、PowerPoint课件制作、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及网络教学环境应用。
参考书目:
1.汪崇渝,梁兴连:《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胡小强,何玲:《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3.李颖,董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