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109)
一、专业领域简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与现行的教育学硕士在学位上属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学科教学(历史)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下设领域之一。我校于2009年开始招收该领域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较强的历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实际需要的高素质中学历史教师。
本专业领域在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课程讲授、“先学后研,问题导学”专题研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通过微格教学模拟训练以及依托实践基地开展教育见习、实习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同时,采取双导师制,即在校内与实践单位分别聘任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内导师负责研究生课程学习,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实践活动,有力地保障了历史学科实践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本专业领域拥有一批专业素质较高双导师团队,现有校内导师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校外兼职实践导师4人,其中市教研员1人,特级教师1人,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他们在教材分析、案例教学、考试评价、教学技能等方面有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省内该领域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本领域现建有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哈师大附属中学、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等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教育实习、实践和教育研究平台。在本专业领域团队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教学与研究能力,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学历史课程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宽厚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了解历史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能够胜任历史教育教学任务,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问题。
4.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5.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6.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健康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三、学制与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学制2年,在校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学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年。
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A1]
四、培养方式
1.采用三段式培养方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课程学习一般应在一年内完成,专业实践一般不少于6个月,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年。
2.课程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讲授、“先学后研,问题导学”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由教师传递知识到建构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3.专业实践注重双导师引领。本领域在培养教育硕士过程中采用分段实践和集中实践等方式,分段实践即在课程学习的适当阶段以各种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如教育见习、教育调研、微格教学模拟训练、课例分析等。集中实践是课程结束之后进行教育实习、包括听课、顶岗实习等。无论是分段实践还是集中实践,尽可能的双导师共同布置任务,真正实现专业实践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完成理论和实践的深度结合。
4.学位论文注重实践导向。论文选题来源当前历史教学实践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文献阅读报告、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研究各个环节重视发挥外聘导师指导作用,确保论文研究符合实践性特点和培养目标。
5.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指导相结合。实行校内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培养和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校内导师担任主要课程的讲授和研究生教育工作,校内导师是本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校外导师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参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审查和研究实施。导师组协助双导师做好研究生培养计划制定与实施,指导和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满足中小学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理论基础性,突出实践性和灵活性。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创新能力等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13学分;专业必修课10学分;选修课程包括公共必选课和专业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实践课程包括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不少于8学分;创新能力2学分,总学分达到40学分。[A2]
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公共学位课 |
026ZX00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A3] |
40 |
2 |
1 |
开卷 |
|
026ZX002 |
外国语(英语) |
54 |
3 |
1 |
闭卷 |
|
026ZX003 |
外国语(俄语) |
54 |
3 |
1 |
闭卷 |
|
026ZX004 |
外国语(日语) |
54 |
3 |
1 |
闭卷 |
|
026ZX005 |
教育学原理 |
36 |
2 |
1 |
论文 |
|
026ZX006 |
课程与教学论 |
36 |
2 |
1 |
论文 |
|
|
026ZX007 |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 |
36 |
2 |
2 |
论文 |
|
026ZX008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36 |
2 |
2 |
论文 |
|
专业必修课 |
023ZX121 |
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 |
54 |
3 |
1 |
教材分析 |
|
023ZX122 |
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54 |
3 |
2 |
教学设计 |
案例教学 课程 |
023ZX123 |
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 |
36 |
2 |
2 |
考查 |
|
023ZX124 |
历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
36 |
2 |
1 |
论文 |
[A4] |
选修课 |
公共必选课 |
026ZX403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20 |
1 |
|
|
文科选,不占选修课学分 |
026ZX401 |
科学道德(就业指导) |
18 |
1 |
1 |
|
[A5] |
026ZX011 |
社会统计软件应用 |
36 |
2 |
1 |
|
[A6] |
专业选修课 |
023ZX321 |
历史教育发展前沿讲座 |
18 |
1 |
1或2 |
考查 |
3-4次讲座 |
023ZX322 |
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 |
36 |
2 |
1 |
考查 |
|
023ZX323 |
历史教学中史学理论问题 |
36 |
2 |
2 |
论文 |
|
023ZX324 |
历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 |
36 |
2 |
2 |
论文 |
|
023ZX325 |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 |
36 |
2 |
2 |
考查 |
行业专家 开设课程 |
023ZX326 |
历史学习理论与方法 |
36 |
2 |
1 |
考查 |
|
补修课 |
023ZX521 |
教育学 |
|
0 |
|
考试 |
非师范专业学生 |
023ZX522 |
心理学 |
|
0 |
|
考试 |
023ZX523 |
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
|
0 |
|
考试 |
023ZX524 |
中国史 |
|
0 |
|
考试 |
师范类跨专业学生 |
023ZX525 |
世界史 |
|
0 |
|
考试 |
专业实践 |
023ZX761 023ZX762 023ZX763 |
历史教育见习 历史微格教学 历史教育实习 |
|
1 1 6 |
1-2 2 3 |
考查 考查 考查 |
[A7] |
创新能力 |
023ZX861 |
创新能力 |
|
2 |
|
|
详情见创新能力细则及考核标准 |
总学分 |
达到40学分 |
注:①参加行业发展前沿讲座3次,并撰写学习报告,可计1学分;
②非师范专业毕业学生入学后,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发展需要,要补修3门教育学、心理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A8]不计学分;师范类跨专业毕业学生入学后,至少补修2门历史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如果是两者具备则需补修5门课程。无此成绩合格证据不能申请论文答辩。
2.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课程学习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依据课程内容,灵活采用课程讲授、专题授课、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研讨教学、合作学习[A9]等形式;专业实践重视与知名中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采取分段实践和集中实践的方式,分段实践即在课程学习的适当阶段以各种方式进行实践学习,如教育见习、调研、微格训练等;集中实践主要是在实习学校听课、顶岗实习等。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指导,并在中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
(2)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后方可得学分。公共学位课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由学院组织考试,考核方式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查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反思等形式,即以课程论文的考核形式加强对研究生的过程性评价。补修课要求参加补修的学生和本科生一起听课和考试。“专业实践”须达到规定时间及相应评定等级方为合格。
(3)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对学生全面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在学生入学后第二学期期末进行。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通过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教学设计、观摩教学反思报告等形式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负责人或导师召集3至5名学科专家(其中应含2名以上教学实践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对研究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进行综合考核,并听取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考核组按照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进行考核评定。评定等级及格以上者为考核合格,中期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撰写论文和专业实践阶段。
六、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环节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占有特殊地位。充分利用实践基地,为研究生专业实践提供保障。专业实践形式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坚持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教育理论与学科前沿相互渗透的原则。
专业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微格教学训练、教育调研、课例分析、教育实习等形式。教育见习在第一、二学期进行,微格教学训练在第二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在第三学期进行,共计8学分。具体实践要求见《实践教学实施细则》。[A10]
七、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强调学生在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能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反思实践,参与研讨。学生在研究问题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学科导师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考评,考核情况计入《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环节考核表》。该项内容作为必修环节,计2学分,不可用课程学分代替。
1.培养过程
①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创新计划。
②专业课程渗透创新内容:理论课程多为学生提供可研究的问题空间,培养问题意识;实践课程引领学生去发现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③各位导师结合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至少写一篇学术小论文,至少做一次研讨展示,在“以小见大”的学术历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④加强学术交流:请进来——请专家进课堂作学术讲座;走出去——带领学生参加校外学术交流活动。学生在学术交流中拓展研究视域。
⑤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或参与校内外的学科教育科研项目和创新基金项目,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活动。
⑥加强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基地课程改革实践项目研究;或独立调研、采集案例形成调查报告、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研究成果。
2.评价考核
学生在读期间,完成下列项目中任何一项,即可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环节2学分。
①在国内外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1篇。
②参加本专业领域国家级教学技能比赛并获得三等奖以上。
③参加本专业领域重要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并被收录。
④在读期间,利用假期到贫困地区支教,累计达1个月以上。
⑤在读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历史教师,累计三个月以上。
学生在读期间,完成下列项目中一项,即可获得创新能力培养环节的1学分。
①参加校级教学技能比赛并获得二等奖以上。
②参加学院教学比赛并获得一等奖。
③经校内外导师评定为优秀的具有原创性的调研报告或教学设计或案例分析。
八、学位论文
1.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拟定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论文选题应紧密联系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历史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较强的应用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般包括选题与文献查阅、研究设计与开题报告撰写、研究实施与数据收集、论文撰写与修改等环节。论文完成过程须经导师(组)三次正式审查环节:开题报告审查、中期完成情况、学位论文基本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2.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包括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难点及拟解决方案等。开题报告审查应于第二学期末完成,审查重点为研究生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中学历史学科领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应用基础研究、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等。全日制教育硕士论文写作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A11]学位论文应结构合理,逻辑严谨,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格式规范,引用文献应明确标注。硕士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学位论文评阅
申请教育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在送审评阅前要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的检测。每篇至少通过两位与论文学科领域相关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在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基础教育领域专家。评审为双匿名评审,即对评阅人隐匿论文作者及其导师的信息,同时对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匿评阅人的信息。
5.答辩及学位申请
学位论文通过评阅后,方可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名本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主席由本专业领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位论文水平以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做出是否建议授予教育硕士学位的决议。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科教学(历史)专业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考核成绩合格,获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十、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23ZX121 课程名称: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1
主要内容:
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了解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教学内容,结合历史教学实际情况,对中学历史教材进行宏观、中观及微观分析,理解各种版本历史教材中知识体系设计的理论依据,掌握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基本线索,更好地把握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教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I、II、III).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赵克礼.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
4.郑林.中学历史教材分析.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课程编号:023ZX122 课程名称: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54/3/2
主要内容:
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基础上,结合教科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和研究,使学生能够灵活、独立设计教学方案,完成教学内容,正确分析和评定教学效果,从而掌握历史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和规律,为胜任中学历史教学服务。
案例数量:15个
案例名称及适用的教学内容:[A12]
|
案例名称 |
适用的教学内容 |
1 |
《辛亥革命》,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年8期 |
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
2 |
《挑战教皇的权威》,历史教学2013年2期 |
“学情分析”案例教学 |
3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4-5期 |
“教学目标”的设计 |
4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历史教学2015年第4期 |
“人物”为中心教学设计 |
5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年4期 |
6 |
《五四爱国运动》,中学历史教学2015年12期 |
7 |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3期 |
“情境创设”教学设计 |
8 |
《孔子与老子》(高中教师培训光盘) |
9 |
《英国的制度创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年11期 |
“知识整合”教学设计 |
10 |
《当天朝遭遇帝国—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5期 |
11 |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中学历史教学2014第4期 |
“教学立意”的设计学习 |
12 |
《儒家文化创始人》,历史教学,2015年5期 |
13 |
《卓尔不群的雅典》(光盘) |
“问题探究”教学设计 |
14 |
《鸦片战争》(高中教师培训光盘) |
“合作学习”方法设计 |
15 |
《罗斯福新政》,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11期 |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杜芳.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科学出版社,2013.
3.袁从秀.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科学出版社,2013.
4.钟红军.新课程在新课堂.岳麓书社,2007.
5.何成刚等.史料教学案例设计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023ZX123 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
开课学期/学时/学分:36/2/2
主要内容:
掌握中学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历史教学主要考核方法的特点、历史科高考命题目标及内容技术的研究、主要测量与评价指标、考核结果的分析与评价等,结合中学一线教师真实的教学和评价案例,解决课堂教学与评价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直接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陈伟国、何成刚.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束鹏芳.中学历史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苏继红.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1.
5.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研究.长春出版社,2011.
课程编号:023ZX124 课程名称:历史学科基础与前沿专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主要内容:
以基础教育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前沿历史学科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或者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为切入点,介绍历史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历史学的热点,了解历史学的前沿问题,掌握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书目:
1.葛剑雄.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家范.史家与史学.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
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局,2010.
4.(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
课程编号:023ZX322 课程名称:历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主要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走进历史课堂是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历史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如课件、历史网络教学资源等的获取。能够有效地在教学中使用这些现代技术,基本熟练运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常用技术进行历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优化历史教学过程,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认识历史。
参考文献:
1.王泳.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长春出版社,2014.
2.乔立梅、郑林.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杜芳.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科学出版社,2015.
课程编号:023ZX323 课程名称: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系统掌握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知识,并能运用至实际的教学实践。在学科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地讲述历史事物的评价问题、历史学是什么、时代与史学、史学理论在中学的应用方法,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等一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为中学历史教育提供完整、科学的史学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庆海.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长春出版社,2012.
2.王加丰.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郑林.中学历史教材分析.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4.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
5.杜维运.史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课程编号:023ZX324 课程名称:历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本课程通过专题研究,明晰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状况,了解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现状,掌握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前沿问题并进行有效探讨,补充适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教师所需要的理论。为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新的教学方式,丰富和发展新课程改革理论,发挥理论的指导功能,推动历史课程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陈辉.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杜芳.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科学出版社,2016.
4.钟启泉等.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师大学出版社,2001.
5.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课程编号:023ZX325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2
主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学习,了解历史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历史教育文献研究法、历史教育比较法、问卷调查法、历史教育观察法、历史教育案例研究法、历史教育行动研究、历史教育实验等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文献处理、案例研究和论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宁裕先等.历史教育研究方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王继平.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方法概论.长春出版社,2012.
4.李杰、何成刚.历史课堂观察的方法与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本领域高质量的硕博论文及《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期刊论文
课程编号:023ZX326 课程名称:历史学习理论与方法
学时/学分/开课学期:36/2/1
主要内容:
本课程依据教育心理学中相关学习理论,结合历史课学习的实际特点,探索历史课学习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一般规律、历史学习方式的特点和类型,明确历史课学习指导的重要意义与根本问题,从而能够自觉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参考书目:
1.(美)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丹)伊例雷斯著.孙玫璐译.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4.张静、李晓岚等.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